“每天一杯红酒,软化血管”“生酮饮食治百病”“拍打拉筋能防癌”……打开短视频等社交平台,这样的“健康秘诀”铺天盖地。
这些所谓的“科普”往往披着“医生”“专家”的外衣,配着煽情的音乐和夸张的字幕,轻轻松松收割百万流量。有人因为信了虚假“科普”,停了药、耽误了病,甚至有人为此丢了命。
一
数据显示,仅2024年,某头部平台就新增1.3万名医疗专业科普创作者和370万条科普视频,坐拥百万粉丝的“网红医生”,比比皆是。在网络平台上鱼龙混杂的医生队伍中,有些医生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着知识传播、公益讲解的工作。然而,也有不少所谓的“医生”披着“公立三甲医院专家”“医学博士”的外衣,借科普之名骗取百姓信任,行牟利之实。
门槛太低。当今社会,人人都可以举着手机当“老师”,门槛一低,泥沙俱下。有的账号根本不是医生,只是培训机构包装出来的“健康顾问”;有的虽是医护,却为了流量,把复杂问题剪成“一句话结论”,断章取义,收割大量人气和关注。成为“网红医生”后,他们打着“专业”的旗号,通过“短视频/直播—评论区/私信—线下咨询—成交”的路径,最终达到暴利变现的目的。
套路太深。某些“网红医生”深谙人性:老百姓怕麻烦,就给出“一招见效”的偏方;老百姓怕花钱,就打出“不用去医院”的旗号;老百姓信权威,就挂上假招牌,直播间清一色的“白大褂、听诊器、医院背景墙”。这些符号赋予的信任感,让公众轻易相信“医生不会骗人”。获取公众信任后,这些所谓的“专家”摇身一变,通过“线下问诊、直播带货”的方式暴露出真实面目。
二
为什么伪科普能火?说到底是“两头挤”。
一头,是老百姓的健康焦虑:慢性病、老龄化、体重管理……大家都想知道“我该吃什么、怎么治、会不会出事”,人一旦生病,最怕的就是“未知”。而“网络大神”的一句“我有独家偏方”,听着就像救命稻草。焦虑之下,理性开始退位。有的人宁可相信“国外最新研究”,也不信家门口的三甲医院;宁可连刷十几条“抗癌成功”的短视频,也不肯做一次正规检查。科普乱象,一半是骗子太会忽悠,一半是公众的健康焦虑。
另一头,专业医生和科研机构精力有限,难以持续产出大量通俗易懂、生动有趣的高质量科普内容,传统专业文献对普通人而言又过于艰深晦涩。巨大的需求缺口与有限的优质供给之间形成“知识洼地”,为大量泥沙俱下的伪科普提供了滋生蔓延的温床。有些“网红医生”利用现代人对“养生”“治病”的迫切需求,编造“疾病自查清单”“致癌黑名单”,用情绪绑架公众理性,最终“流量变现”。
图源|图虫
三
每一件“白大褂”背后,都应是对生命的敬畏,而非对利润的追逐;每一次医学知识的传播,都应以科学为锚点,而非以流量为风向。让健康科普回归科学本质,不仅需要监管的利剑、平台的担当,更需要不断创新载体和内容,让科普靠谱又有趣。
去伪存真,让医疗科普“正本清源”。今年,上海推出全国首个“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”,明确划定九类负面行为,涵盖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,变相发布医疗、药品、医疗器械、保健食品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广告类信息,或对以上商品进行直播带货等不当牟利行为,为整治健康科普乱象立起了规矩。平台应树立“健康至上”而非“流量至上”的理念,不能只做“流量批发商”。比如,对医疗健康类账号实施强制资质审核,未经认证者严禁发布专业内容,从源头堵住“李鬼”。再比如,对存在争议的内容,引入医学专业团队人工复核,别让算法独断。
扶正祛邪,让好科普“俯拾即是”。通过持续增加优质、易懂、易获取的健康科普供给,从根本上压缩伪科普的传播空间和受众群体,使其失去生存土壤。如今,国家卫健委建成了国家健康科普资源库,公布的第一批8个新媒体账号包括“健康中国”“中国中医”等,为公众提供可信赖的信息源。此外,还可以发动退休名医、医学生志愿者、基层社区医生等,用方言、案例、身边事讲科普,把真科普送到用户指尖。只有让真科普跑得更快,伪科普才追不上。
联手出击,让伪科普“无处遁逃”。精准打击伪科普及AI造假,严惩违规牟利行为,对违规账号坚决采取限流、封禁、永久禁言等措施,涉事人员纳入黑名单,并建立跨平台黑名单共享机制,让违规者无处遁形。此外,相关部门应做到信息互通、联合执法,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、查处一起、通报一起,真正把“板子”打到痛处。
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,健康科普更不能成为“带血的流量”。每一件“白大褂”背后,都应有一颗对生命负责的心,而不是对利润的计算。毕竟,屏幕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,比任何点击率都贵重。